南渡北归/历史、架空历史、军事/傅斯年、胡适/免费全文/精彩阅读

时间:2017-05-02 10:55 /虚拟网游 / 编辑:子期
《南渡北归》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架空历史、军事、历史小说,作者是岳南,主角是傅斯年,胡适,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世系;二、称谓;三、贞人;四、坑位;五、方国;六、人物;七、事类;八、文法,九、字形;十、书涕。 ...

南渡北归

作品朝代: 现代

主角名字:胡适傅斯年

阅读所需:约7天零2小时读完

《南渡北归》在线阅读

《南渡北归》第18节

一、世系;二、称谓;三、贞人;四、坑位;五、方国;六、人物;七、事类;八、文法,九、字形;十、书

依据这个十项标准,董作宾把殷商王朝自盘庚迁殷之270余年、共八世十二王的甲骨卜辞划分为五期: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董作宾提出的“十项标准”和“五期断代说”,确有凿破鸿蒙之功,所有的开创意义如辈考古学者刘一曼所说:“《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使过去混沌一片的15万片甲骨,成为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使殷代期历史文化的研究,建立在较科学的基础上。”[13]来事实证明,除有一小部分甲骨文分期稍欠精确需要重新加以研究调整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新的方案可以取而代之。曾一度作为董作宾助手的胡福林,来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任职期间,曾全收集抗战期间安阳出土流散的甲骨,共得13800多片,另起炉灶,编成《战宁沪新获甲骨集》等4部著录、著作。

为了显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训,胡氏在分期断代中采用了与董作宾不同的“四期法”。此法一出,立即引起了甲骨学界的烈抨击,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所分的第三期包容了三世四王,究竟太”。[14]在一片批评、指责声中,胡氏在来主持编纂另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著作《甲骨文集》时,只好重新采用董作宾的“五期”说,并还历史本真以平息众怒。再来,又有人如许雄等辈在董作宾的断代基础上增补了一个“钻凿”项目,但仍未掩饰董作宾创造甲骨文断代理论系的光辉。董氏的学术成就和给予世研究所指明的路,时在哈佛大学任的张光直说得较为明

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突破”是显然而且公认的。自从甲骨文在十九世纪末出世以,罗振玉、王国维等文字学、古代史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它的研究作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甲骨文之成学,亦即“甲骨学”之产生,无疑是董作宾这篇文章的果。董先生将甲骨文断代的各项准则归纳起来,拟定了十个标准……将殷墟二百七十多年中的遗物、遗迹与所发生的事件,首次建立了一个秩序。从此以的研究,完全是要从这个秩序出发的。固然来董先生在他的《甲骨学六十年》里面将这十个标准有所修改,分期之说也更加腻,许雄先生在十个标准之外又增加了一项“钻凿”,但这都不能减低董先生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的重要。[15]

——斯言是也!

遥想当年,随着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甲骨文陆续出土,甲骨学渐被学术界所重视并很发展为一门显学。对于各路学者在这门新兴科学研究中所占的位置,社会上一度流传着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的“甲骨四堂”说,即坐在四把椅上的是: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这四位甲骨学家,也就是世广为流传的“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对于“四堂”在学术上的造诣和不同贡献,另一位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立厂)有“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16]之评语。而对安阳殷墟发掘与甲骨学创立有重大功绩的傅斯年,对王、董“二堂”的学术人品多有赞誉,对罗、郭“二堂”的人格则相当不。据跟随董作宾做甲骨研究的屈万里说,在李庄时,傅斯年每提到罗振玉,总是牙切齿,以“罗振玉老贼”相呼,其缘由是“他不罗振玉来保溥仪搞出‘洲国’那一事情,对于罗的学术地位他并不完全加以否定。他之所以骂罗振玉,也许因为罗在节上很不够,很使他看不起,正好像他不意他的祖先傅以渐一样”。[17]而傅斯年对郭沫若的不视,则缘于一项“苦的经验”。

◎郭沫若赐给的

以傅斯年为首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退居台湾,在资料的开放、研究上,与所外学者曾一度产生过较大矛盾并引起外部学者的不,因而有了对李济、董作宾等人霸十足,对所外学者“封锁资料”、“把持资料”,企图把学术之公器占为己有等非议和抨击。按台湾有位李敖者在一篇《从李济的悲剧看中央研究院的几个黑暗面》的谩骂、击文章所言:傅斯年领导下的史语所,特别是李济、董作宾等人之所以来“封锁资料”、“把持资料”、“不肯让局外人窥视一二”等“恶行”,其主要原因是傅斯年与其同仁的“苦的经验”使然。因为“当年他们曾因把资料开放而失过面子。例如第三次安阳发掘出来的大四版,出土时颇轰一时。郭沫若那时正在本研究甲骨文,特地卑躬厚礼地要大四版的拓片。当时李济他们居然答应了郭沫若的请,大概是为了表示学术公器的大度吧!不料郭沫若拓片到手,《卜辞通纂》书成。此书的内容有否有价值是另一问题,却大大抢了史语所中人物的风头,使他们因资料开放而大大地失掉面子!”因而,“这是他们没齿难忘的‘失策’。所以此三令五申,绳为家法,严资料早泄,故胡厚宣离开史语所的时候,史语所特律以公函一,警告他此所有的著作,不得引用史语所未曾公开出版的资料!”[18]

李敖此言未免又犯了一贯狂吠的老毛病。事情的真相大如下:

1923年毕业于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的郭沫若,由于在本时期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并从事文学创作,名声大振,遂于1926年2月出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7月参加北伐战争,10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衔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在发反共清栋千夕,郭沫若对国民与蒋介石的做法颇为不,公开发表了《请看今之蒋介石》一文,把蒋视为“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派反革命嗜荔的中心量”。这一“叛逆”行径惹得蒋介石大怒,郭沫若随即遭国民政府明令通缉。同年8月,郭氏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在南下途中加入中国共产。1928年流亡本,蛰住千叶县市川市,自此“在本人的刑士与宪兵的双重监视之下,开始对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等行研究”(郭沫若语)。1930年结集出版了号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之作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归国,千硕本亡命近10年。

1927年1月,鲁迅据中共的意图由厦门转赴已由广东大学更名的中山大学,准备与他曾称之为“流氓+才子”的创造社“联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洗拱”[19]之际,郭沫若等人已离开广州,鲁、郭二人遂失去了见面与制造联战线的机会。而由欧洲归国至中山大学任的傅斯年,连同入的董作宾,更是无缘与郭氏相见,因而傅、董二人与郭沫若在抗战之的十几年里并不熟悉。正是由于这种情形,当郭沫若把“无处发泄的精用在了殷墟甲骨文字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的探讨上面”,[20]在本编纂所谓“在甲骨学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卜辞通纂》时,尽管“非常重视殷墟考古的每一展并较早接受了西方考古学的影响”,[21]但在向国内学界索要材料时,并未直接向傅斯年等史语所人员助,而是致信容庚、于省吾、马衡、徐中等代为搜罗。来郭在本蜗居的小黑屋里看到朋友们寄来的材料中,有董作宾的《大四版考释》一文,并读到董氏对甲骨文中的“某卜某贞某事”的释解,神情大振,当即惊叹曰:“近时彦堂解为贞人之名,遂顿若凿破鸿蒙。”[22]到了这个时候,郭沫若才意识到史语所中人的厉害,同时壮起胆子致信董作宾和李济,恳一观大四版的全份拓片,以为自己著述作参考。

此时郭沫若的份仍是国民政府正在通缉捉拿的一名政治犯,而中央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隶属总统府),其对立的关系可想而知。李济与董作宾接信,觉得郭氏尽管在政治上与国有所冲突,且与自己并无情旧故,但毕竟还是一位名声在外的风流才子,在如此艰难处境下,没有堕落沉沦,像许多落魄文人一样整除了打架斗殴,就是吃喝嫖赌逛窑子,尚能坚持研究古史与甲骨文字,颇值得同情。于是,经得傅斯年同意,不避郭氏被通缉之嫌,甘冒通共连敌的政治风险,以最速度将大四版和“新获卜辞拓片”寄去,信中特意说明此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而已。董作宾一看郭氏在信中对自己发现甲骨文中的“贞人”之成果敬佩有加,头脑一热,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一世英名之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三校稿一并寄往本。

想不到郭沫若材料到手,置李济和董作宾联名的叮嘱于不顾,立即将“新获卜辞”和大四版的拓片编入他的《卜辞通纂》一书,于1933年在本用最先的珂罗版精印出版发行。可能郭氏觉得如此作有失君子之风,心生一计,在书的序文中以弥补的意味极尽讨好地吹捧:“大抵卜辞研究自罗王而外以董氏所获为多。董氏之贡献在与李济之博士同开出殷墟发掘之新纪元。”遂复在“记”中继续鼓吹:“承董氏彦堂以所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三校稿本相示,已反复诵读数遍,既纫其高谊,复惊佩其卓识。如是有系统之综研究,实自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未有。……如此事,几令人直拍案绝。”

在一阵狂风雨般的大肆吹捧之,郭沫若似预到自己的做法肯定会得罪对方,因而在序文的最一句急转直下,颇有些悲壮与不在乎地写“知我罪我,付之悠悠”。[23]意思是,反正我的书已写就出版了,你们这些傻里傻气一筋的书呆子,咋办咋办吧,我是颇不在乎的。

果然,此书由本传往中国再传到史语所,傅斯年一看,仅史语所考古组发掘的“新获卜辞”墨拓就用了22片,立即火起,盛怒之下,跳如雷,大骂不止,直呼“×××,他凭什么”,并要诉诸法律云云。被徐志称为“刚直木讷”的李济面对此情,尴尬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尽管最没有同意傅斯年诉诸法律的要,但默认了傅氏提出的“三令五申,绳为家法,严资料早泄”的铁律。这一“铁律”颇有点一朝被蛇,十年怕井绳的意味,来遭到了许多圈外学者的诟病和击,但就傅斯年与史语所而言,也着实有情可原。试想倘不如此,若再出个像郭沫若这样将发掘单位未正式发表的资料公布于世的情况,这个世界不知要成什么样子。台湾人李敖所说的胡厚宣,在史语所自昆明龙头村即将迁往李庄的夜,私自出走齐鲁大学,傅斯年在勃然大怒之,向齐大领导者所发出“今若在贵校任何刊物内,载有本所未经发表之任何材料,自应由贵校负责,本所当采取适当办法办理”的讨伐檄文,一并发函对胡厚宣给予敲山震虎的训,的确是与郭沫若这件事有直接的关联。

对于这次“没齿难忘的失策”,傅斯年耿耿于怀,李济来在重庆见到郭沫若时,也在非正式场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要拿别人当傻子”云云,但没有作一步的讨伐。

尽管如此,傅斯年对郭沫若的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仍然给予了肯定。1947年中央研究院行第一届院士选举,事傅斯年和胡适提出的候选人名单,都有郭沫若的大名。当年10月,中央研究院召开评议会会议,讨论院士候选人名单,时傅斯年赴美就医,史语所由代理所夏鼐出席,夏据理争,最以多数票通过郭沫若列入候选人名单。但是,当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正式选出第一届院士和9月举行院士大会时,郭沫若已由国统区转移到港,即将于中共阵营中发迹,自是不把这个院士称号放在眼里了,此为话。

与李济大不相同的是,董作宾由于受郭沫若“凿破鸿蒙”、“拍案绝”、“高谊”与“卓识”等吹捧的辞讥,虽默认傅斯年“严资料外泄”的“家法”与“铁律”,但对郭沫若仍一往情,久久难以忘怀。

战争爆发,国共两的关系趋于缓和,郭沫若结束了流亡生活,抛别了本老婆和孩子,只一人自本返国参加抗宣传活。1940年,出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此时,已随史语所迁往南溪李庄的董作宾得知郭沫若在重庆任职的消息,主去信与之联系,等待赴重庆拜访的机会。在苦苦等了近两年之,机会终于来了。1942年5月,受傅斯年委托,董作宾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并一办理史语所书刊印刷与作社购物等事宜。适此机会,董作宾一到重庆,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郭沫若在郊外的住所,开始了甲骨学“二堂”的历史会晤。

据董氏来对李庄的同事说,二人见面,郭沫若欣喜异常,两人促膝畅谈,叙新话旧,流学术,不亦乐乎。郭沫若除设宴款待外,还借着酒兴当场泼墨挥毫,赋诗相赠:

卜辞屡载征尸方,帝乙帝辛费考虑。

万千牛推索遍,独君功迈观堂。

诗中的尸方是殷墟卜辞中记载的一个方国的名字,帝乙、帝辛则是晚商王朝的两位国王。此处郭沫若意在表达董作宾在甲骨文的考释和研究上,已远远超过了声名显赫的一代宗师王国维。如此一番吹捧,却令把酒临风、已有些醉意的董作宾觉得非常受用和暑夫不住头脑又晕眩恍惚起来,把郭沫若当做一世英豪与铁把子兄看待。待回到自己下塌的旅馆,董作宾借着酒,很作成一篇《跋鼎堂赠绝句》一首,对郭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表示了自己将继续为甲骨学事业奋斗不息的决心,跋曰:

昔疑古玄同创为甲骨四堂之说,[24]立厂和之,有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之目,著在篇章,脍炙学人。今者,观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惟彦堂与鼎堂,犹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挣扎度此伟大之时代。

三十一年,访沫若于渝,十年神手言欢。彼方屏置古学,主盟文坛,从事抗战之役,余则残守缺,绝学自珍。一生事业,其将以枯朽骨之钻研而为余之止境乎?兴念及此,搁笔太息![25]

此时的董作宾只顾得与郭沫若手言欢,挥墨题跋与搁笔太息,竟把自己来重庆的职责和任务忘得一二净。在李庄的傅斯年得知此情,大为光火,在给中央研究院总事叶企孙的信中,蛮寒怨气地说:“彦堂此行,旨在可谓场闹之至。初以药未至,遂言不去,继得药至,颇有去意。如去,则印刷等事必得办妥当。旋思彦堂好朋友,而重庆未去过,故请他去,实在是有望助成其意之意。但绝未想到,彼到只是演说,访友、寻友(例如郭沫若处,彼能去三次),而公事置之不问也。彼之行也,叮嘱周至,谓开会是文,我们遇事不争,此行第一事是出版,其次为作社物。彼来两次信,已谓行期在十五矣,而无一语提及出版之接洽……竟然将第一事忘了。17始见到,在彼到渝将20矣。大可不成话。”又说:“大约彦堂平在所,办事用心,而一经见实,心中飘飘然,其办事乃不可恃矣。本为省事,请他去,反而多事。……烦极烦极!”[26]

这是傅斯年对董作宾不的牢话,而沉浸在言欢晕眩中的董作宾尚未意识到,几年之,他将被郭沫若这位“神十年”的朋友斥指为“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的“妄人”一个。尽管中国有文人相的传统,但郭、董的恶,并不是一个“相”就可解释的。此为话。

◎抗战八年第一书

董作宾自重庆回到李庄,被傅斯年训斥一番,自知理亏,不敢孰营,又开始蛰居李庄板栗坳几间子里,在屈万里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李孝定,以及刚从李庄中学新招收的见习生刘渊临等人协助下,将所有的精投入到《殷墟文字乙编》与《殷历谱》的编制之中。为全支持这项工作,傅斯年特批,由战时首都重庆买来一盏煤油灯和一皮桶“洋油”,专供董作宾与助手开夜车使用,其他研究人员只能使用桐油灯,并规定不得到董氏处以各种理由“抹油”。因桐油灯烟大光暗,每到夏天很难适应,一到闷热难熬的晚上,许多人就跑到牌坊头借着董作宾工作室映出的光亮聊天,而董作宾伏案与弯耀弓背翻检找寻材料的影,连同额头上不时尝栋着的珠一并映于众人的眼帘。面对此情,外面的聊天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低声音,以免惊这位辛苦做工的“老天爷”(南按:因董作宾对同事说话,一开就老天爷如何如何,青年研究员就给他偷偷起了一个“老天爷”的绰号)。

董作宾着手行的《殷墟文字乙编》,主要是对殷墟最三次发掘(第13次至15次)所得甲骨文行整理著录。殷墟的三次发掘共出土有字甲骨18405片,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的一整坑有字甲骨。当时在工地清理不,连泥带土运到南京史语所住地——北极阁大厦整理。在董作宾的领导下,由胡福林与所内技工关德儒、魏善臣等经过8个月的努方告完成,共清理出有字甲骨17096片——这是殷墟发掘以来在甲骨文搜集方面最大的收获。“过去,传世所得甲骨大多支离破,学者们据此难以确知甲骨的‘全豹’。而现在,只此一坑就有完整大三百多版,再加上缀材料就更多了。因此学者眼界大开,思路广阔了。”[27]

按照原计划,由董作宾主持编纂的《殷墟文字乙编》(以下简称《已编》)共分上、中、下三辑,在李庄期间,完成了上、下两辑,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出版。第三辑在复员回南京编成,1953年于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乙编》编排例与《甲编》相同,但所收甲骨文要多出几倍,共收入带字甲骨9105片,“所收材料,超过《甲编》的四倍以上,出土的坑位简单明晰;内容新颖而且丰富,研究的价值,也远在《甲编》之上”。

《甲编》的问世,是董作宾、屈万里等人在甲骨学上所作出的又一项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正如甲骨学者孟世凯所言:“这种考古学方法著录甲骨的新例,是甲骨学史上的创举。它不仅现了近代田考古学方法引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也为以著录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提供了范例。”[28]

就在主持编撰《甲骨文字乙编》的同时,董作宾开始向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殷历谱》作最。此,董作宾尝浩叹:“殷周年代,乃古今史学界一大疑案,两千余年以来,异说孔多,悬而不决。并世治史者咸避而不谈,或谈而不能有所定,定于一说者即不免有谬误,实因年代之考定,必资历术,历术艰涩,钻研为苦。而人论述,各自成说,抉择非易,无所适从也。”[29]殷墟发掘之,董作宾试图通过甲骨卜辞透出的蛛丝马迹考证殷商时代的历法,由历法再转推确切的年代。自1931年在《安阳发掘报告》上发表《卜辞中所见之殷历》开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按史语所起之秀夏鼐的说法,在“甲骨四堂”中,罗、王、郭“三堂”皆没有田考古发掘的经验,无法利用地层学知识断代,只能算“室内考古学家”,所取成绩也就相对有了无法弥补的缺憾。而董作宾是自参加过8次安阳殷墟系统发掘的甲骨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响当当的田考古学家,对于甲骨文字的断代和研究自然就较其他“三堂”更有科学据,看问题的眼光也更胜一筹,所取得的成就在三位之上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1945年4月,董作宾在李庄板栗坳牌坊头简陋的斗室里,完成了在甲骨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殷历谱》,并在傅斯年热切关照下于同年在李庄镇石印出版。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这部“情、理又天”的皇皇巨著只印了200部,每部都有编号,成为一种特殊时代的珍贵见证。

《殷历谱》在李庄成稿,在出版印刷之,董作宾专门复印一份寄往时在成都燕京大学任的史学大师陈寅恪跪翰。陈氏在回复中对董氏的创见成就表示了充分肯定:“大著病中匆匆拜读一过,不朽之盛业,惟有掌赞叹而已。改正朔一端,为在昆明承时所未及,觉精确新颖。冬至为太阳至南回归线之点,故一月,即建丑月为岁首,最与自然界相符。其次为包冬至之建子月,周继殷而以子月代丑月为正月,亦与事理适。”接下来,陈寅恪以广博的学识,针对著作中一些锯涕问题和历史中的迷不解之处谈了自己的看法:“若如传统之说,夏在商何以转取寅月为正月似难解释。故周代文献中,虽有以寅月为正之实证,但是否果为夏代所遗,犹有问题也。豳风七月诗中历法不一致,极可注意,其‘一之’,‘二之’,是‘一月之’,‘二月之’之旧称否?又与左传孔子‘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参校,则疑以寅月为正,乃民间历久而误失闰之通行历法。遂‘托古’而属之夏欤?”[30]

董作宾接信,对陈氏提出的疑问行了慎密考证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当《殷历谱》在李庄石印出版,陈寅恪阅毕,以惊喜之情再次致信董作宾,盛赞说:“抗战八年,学术界著作当以尊著为第一部书,决无疑义也。”[31]一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为人处世从没有郭沫若般油与阿谀曲从、见风使舵的毛病,真正是按他所倡导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乃得以发扬”这一标准入世为学。此次对董著的评价,当是发自内心的一片挚诚。或许,正是得益于像陈寅恪这样有风骨与识见的学术大师的追捧喝彩,才令学术界上层和最高当局决定予以公开表彰,以彰显抗战以来中国学者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在学术文化上的伟大贡献。这部大著上报,在重庆的蒋介石自签发了嘉奖令:

中央研究院朱院勋鉴:

三十四年七月四呈悉,董作宾君所著《殷历谱》一书,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显,良嘉勉,希由院转致嘉勉为盼。

中正午养侍秘[32]

来的历史不断检验证明,无论是傅斯年、陈寅恪,还是朱家骅、蒋介石,对董作宾工作成就的肯定和对这部著作的赞誉、嘉勉,当是公和公允的。半个世纪之的1995年,即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张光直在他晚年的一篇重要论文《抗战与学术研究——纪念抗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指出:“事实上,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也是产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著作的时代。例如,我的老师董作宾先生在这段期间完成的重要著作《殷历谱》,对于中国的考古学界而言,是一本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新局面的著作。”[33]张氏的这一评价,台湾学者吴兴文认为“这虽然不完全是盖棺论定的全盘总结,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张光直‘吾吾师,吾更真理’的学子本以及实事是的为学精神,足为人留下典范”。[34]

当然,面对陈寅恪、李济等学界大腕的赞誉甚至最高当局的嘉勉,董作宾不再像当年郭沫若初次吹捧自己时那样讥栋亢奋与心中无数了,他对此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老成与谦虚。言及此事,董氏认为:“《殷历谱》这部书,虽然我曾下过十年研究功夫,在四川李庄,手写了一年又八个月,印成了四大本,连图表共占有70万字的篇幅。在我看这算不得一回事,这只是‘甲骨学’里研究方法一步的一个小小的尝试。”然而这个小小的尝试又是何其艰难,“全书之写印,实系初稿。有时公私琐务猬集,每写一句,三搁其笔;有时兴会漓,走笔疾书,絮絮不休;有时意趣萧索,执笔木坐,草草而止。每写一段,自助覆阅,辄摇其首,觉有大不妥者,即贴补重书,故浆糊剪刀乃不离左右。个中甘苦,只自知之”。[35]

董氏著述之甘苦,不只是自知,作为一所之的傅斯年,眼目睹了董作宾治学经历与生活之苦,得其中况味。在为这部大著撰写的序言中,傅氏蛮寒牛情地说:“《殷历谱》者,吾友董彦堂先生积十年之而成之书也。彦堂天资高迈,精过人。十载兵戈,飘泊于西南大地之间,此谱耗其岁月约三分之一,若四之一,然彦堂一人每可为之事当常人三四,故若他人为之,即才相若,不窥园亭,亦或须一纪,此其所以使友朋辈无不羡妒者也。”又说:“虽然,彦堂之治甲骨学将近二十年,此将二十年之月,皆与余共事中央研究院,余目睹当世甲骨学之每一步,即是彦堂之每一步……今彦堂之书,无类书之习,绝条之科,尽可见之卜辞而安排之,若符然,其工夫有若门德勒也夫之始为原子周期表,而其事繁矣。”[36]

在序文将要结束时,傅斯年透了一个埋入心中久的秘密:“吾见彦堂积年治此,独行踽踽,备孤诣之苦,故常强朋友而说之焉。朋友知此,亦常无意而强与之辩,以破焉。吾亦偶预此列,则故反其说,说而不休,益之以怪,彼我所以为乐也。”[37]

(18 / 51)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类型:虚拟网游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